功率的说课稿

时间:2025-02-09 05:20:55
功率的说课稿

功率的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功率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功率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率》是在学生学完了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之后,又接触的一个新物理量,它以对功的一个延伸与拓展.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多样化等基本理念。采用比较法自然的引出功率的概念及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并列举从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实例,让学生感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感受到物理并不难学,有利于巩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也为今后学习电功率等知识作了必要准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公式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3)能自己设计实验测量功率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通过“比一比,谁做功更快”的活动,让学生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功率的概念

难点: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

教具:电子拍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刻度尺,体重秤,时间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多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悟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宗旨,创设实际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情景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知道比较做功快慢的实际意义;用讨论与交流的学习方法知道比较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用阅读的方法获得对功率单位的感性认识,用练习巩固对功率公式的理解,让全体学生全面地投入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

三、说教法

以讨论交流的科学探究方法为主,情景激学、比较、阅读、讲解等方法为辅;设计简单计算功率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而异,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让他们承担不同的任务,创造机会鼓励他们发挥所长,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四、说学法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承前启后,从生活到物理,引出课题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出在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情景都需比较快慢,水到渠成的提出本节要探究的物理问题――做功的快慢即功率。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以交流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主,讲授新课

1、讨论交流比较做功的快慢通过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景中的不同条件。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讨论结果,要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物体做了多少功,二是物体做功所用去的时间。

比较做功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完成相同的功比较做功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做功越快;方法二: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2、建立功率的概念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讲解: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由功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组合而成的,即:“焦/秒(j/s)”。为纪念瓦特,便用他的名字命名功率的单位,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工程技术上,常用千瓦(kw)作为功率单位(1kw=1000w)。

(三)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估测上楼功率,根据功率的计算公式判断所需没的物理量和所需的器材,指导学生列出实验记录表格,并且推出功率的表达式

简单介绍现实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功率,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功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公式进行有关功率的计算。

(三)课堂小结感悟收获:提出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种启发、浓缩式的小结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使所学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

六、板书设计11.4功率

1.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3.公式:功率=功/时间p=w/t (p=fv) 4.单位:w、kw、mw单位换算估测上数功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功率的测量.采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让学生比较做功的快慢,同时也易理解功率定义,公式,单位.对于估测上楼功率,因测量的方法不同,得出表达式也不同.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功率的说课稿2

各位评委好:

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是《研究功与功率》第一课时——功的概念与计算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初步概念,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已有所了解,同时还懂得了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及力对物体不做功的情况(劳而无功、不劳无功,垂直无功),但对力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力与物体的位移方向)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计算功是陌生的,这里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力的合成与分解和初中关于功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二: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功的概念与计算是本章重点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我们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相当抽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让学生有深刻体会,而应该逐步展开、加深。上节课学习了动能定理,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以后功能关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渗透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按课程标准,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从 ……此处隐藏21608个字……获或困惑与大家一起交流。最后,分层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完成教学。

功率的说课稿1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功率》。本节课的内容是上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学期第四章《功和机械》中第2节。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和教材统整五个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理解功的概念很有用处。对后面学习电功率也有很大的好处。《功率》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是从新的角度对功进行深入探讨,深化对功的概念的理解。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所以这节课是架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概念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发展学生创新素质和培养能力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

1、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感受1瓦的大小。

2、知道功率的单位,会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物理与生活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历年升学考试的题目及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可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 理解功率的大小反映了做功的快慢程度。

4、教材的处理: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功的概念之后来研究的,对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机械功率也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本节课从小组间搬矿泉水的比赛入手,复习做功的多少,再引出做功的快慢。进一步通过学生实验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瓦特的故事和另一个单位马力。展示两张铭牌,引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利用鸡蛋做功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1瓦的大小。通过重放片头动画加强对本节课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安排了较多的学生活动,让他们通过自身的经历,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具体的做法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狐狸和老虎上楼的动画,引出本节的课题。通过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来说明做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小组实验,测量功和时间的大小,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讨论,来解决“当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的问题,引出功率的定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功率是表示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程度,就像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一样。而后运用快速提问并抢答的方式来巩固有关“功率”的知识,教师引导并归类成几个问题,用多媒体展示后并给出标准答案。展示电影文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已经学习了功的概念,知道如何比较功的大小。也具备了观察、总结和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八年级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逐步由感性转为理性,对于知识有一定的渴求,为了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采用了比赛、讨论、课堂演示、自己动手操作、类比分析、总结归纳等方法,提供了学生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活动Ⅱ

学生实验

情景Ⅰ

动画

活动Ⅰ

搬矿泉水

情景Ⅱ

视频

活动Ⅲ

应用

活动Ⅳ

巩固训练

功率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Ⅰ

放映动画,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课题。

活动Ⅰ

通过学生搬矿泉水的比赛,判断他们做功多少和快慢是否相同。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活动Ⅱ

通过各小组提起重物做功的实验,比较做功的快慢。得出功率的定义和物理意义。

情景Ⅱ

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活动Ⅲ

通过回放片头动画引出问题,并归纳得出结论。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Ⅳ

通过课后训练,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3.教学的主要环节 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通过学生活动,来说明功除有大小外还有快慢的事实,总结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

第二环节 通过实验,感受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知道功率的物理意义。

(二)导入设计: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放映两个重力不同的小动物在不同时间内走上楼梯的动画(情景Ⅰ),提出问题“根据动画请同学们回答,谁做功多?谁做功快?”引出本节课题。

(三)实验设计:

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完成搬矿泉水做功的实验。为进一步研究问题,进行学生实验。为感受1瓦的大小,教师演示实验。

(四)课堂应用:

1、通过回放片头动画进一步引出问题: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吗?

做功快的物体,功率一定大吗?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吗?

归纳学生的回答得出结论:

做功多的物体功率不一定大。

功率大的物体,做功一定快。

功率小的物体,做功一定慢。

2、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

(五)板书设计:

4.2b 功率

一、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式:

二、功率:

1、定义:把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

2、公式:P = W / t

3、单位:瓦特 1瓦 = 1焦/秒

4、物理意义: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五、教材统整

本节课的设计与原教材的最大不同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活动卡的设计,延续了上节课机械功的实验,而没有用学生走或跑楼梯的实验。主要是考虑到上课的实用性和普遍性,使得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二是课堂应用方面,没有采用传统的习题来巩固知识,而是通过回放引题中的动画提出问题,采用抢答的方式回答,即做到了前后呼应,又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展示视频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功率,把理论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就是我对《功率》这节课的说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功率的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